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2011-9-13 中秋雪山---行記

雪山行是一趟豐富旅程,無論在登山、自然、人文及歷史,有好多故事可以記載。

前文已提,行前對於雪山之閱讀,對於此行是充滿期待,親自走行一趟歸來,更是收穫豐富滿載!!雪山是台灣百岳第二高峰,高度3886米僅次於玉山,因而較少人之關注,歸來後最深刻之感受是,幸而其不是第一高峰,幸而其不是所謂台灣人必做三件事之一(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登頂玉山),因而其得以維護豐富而有深度之生態迄今。

就從高度說起吧,3886米之海拔,行前知道是一個最大的挑戰,但當親自重裝上肩,行至三六九山莊(海拔3100米),夜間低至6.5度,頭部帶帽仍感保溫不足,頭痛無法入眠,想到還要再上升780米,從沒想過的"無法登頂"念頭,竟然會在夜間蹦然眼前,這是在平地閱讀所謂"資料",無法有的親身體驗,尤以身邊登山隊伍發生疑似高山緊急徵狀、呼救、我們協助建立無線電連繫、溝通;直至症狀暫消,但國家搜救中心緊急系統啟動、至該隊被強制下山,在眼前上演,相信對於本隊登頂者,對於登高之高山症,一定有更為深刻之體會。

至於出黑森林後,親見雪山圈谷之壯闊,更是難以言喻之經歷及感受,高大之純冷杉黑森林、環繞四周的O型聖稜線、重裝背負夜行,每一個過程,均不下於登頂時碰觸雪山主峰碑之感受,對於個人而言,全員登頂固然可喜,但此一過程卻遠比登頂更為重要,行前感覺如此,行後更加確定這個想法的正確,老實說,吾人三人體能也不是絕佳,因此行前設定,當能重裝順抵三六九山莊,個人已覺得此行已經豐富圓滿,如因體能天後等因素不登頂,個人亦不覺遺憾可惜,幸而天公作美,天時地利人和,均能順抵峰頂,此一成功,至少標記在自我挑戰上已經達到另一個階段,甚為可喜,堪為一誌。
===
===
9/9夜間八點即將夜車出發,行前留影。

本次裝備,著重在減量,挑戰自己以科學方法進行分析,而不是一味靠感覺,連每餐熱量,均予以計算,老實說,不這樣不行,因為親子行所需裝備不僅不少於成人,甚至超過,其又無法完全背負,仍需部分代背,因此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首日將夜行上路,一路上登至七卡山莊留宿,小可背負含水全重達3.5公斤,為體重之21%(可爸為16.7%),已是相當負重,事前了解此段路況較佳,決定使其背負重裝體驗,次日則減少睡墊及水量(體重比降至16.2%),續向前進。

出發地點集合,忙著進行最後之行李調整及準備,此行之行李出現二極化之趨勢,有低至6-7公斤者;有高至10餘公斤者(例如我),據說領隊之行李約為12公斤...

二台"T4"小車接駁,依序出發,至宜蘭員山附近再會合,出發日適逢中秋連假前夕,原本預期塞車勢不可免,想不到卻出奇順利通過國道五號,直抵宜蘭。員山某便利商店暫停,進行最後補給,決定在此進食消夜以補充夜行體能。

雖然夜間行車、走行山路均有辛苦一面,但試想,在武陵或附近民宿較低處留宿,次日再打包上路一路直抵三六九山莊? 亦或次日一早從台北出發然後直抵三六九山莊?確實不如選擇七卡山莊宿一晚確實。

抵達宜蘭境內,雨勢越下越大,吾等三人對於雨中行雖然經驗也不少,但如要說喜歡雨中行,卻也是無論如何說不出口的,詢問領隊對天氣之看法,曰:如至思源啞口附近,無雨而見雲海,則雪山應該無雨;如過此處仍有雨,那勢必免不了下雨了。當時心中僅想: 近日低壓環繞,低雲機會不大吧,得有雨中行準備才行了。

思源啞口係台七甲線最高點(右邊箭頭處),海拔1948米。

想不到,過思源啞口仍遇雨未見雲海,但抵雪山後,卻是無雨,管理站大哥說,天氣極佳,好幾天沒下雨了。

此次行車自員山沿台七線進入山區,沿蘭陽溪經大同(參見2010-9-11 崙埤部落獵人足跡體驗及九寮溪步道)、松羅、北橫入口,轉依台七甲線續行,經棲蘭、四季,抵達台中市和平鄉,進入武陵農場後,沿武陵路,至雪山登山口指示牌,轉入路狹之產業道路之字型上行,抵達雪山登山口服務站,此時已是9/10凌晨00:07。
在此整理行李,等待第二車成員抵達,精神困頓,事先可以預期;離開管理站,將有幾天時間告別文明了(其實也沒這麼誇張,山屋都還裝設太陽能蓄電池哩)。

依規定全員觀賞登雪山教育短片,片長不短,但個人覺得內容不是完全照本宣科,還滿有些實用資訊,但大家精神顯然已有不濟。
===
雪山歷史
經東峰上雪山主峰,即現在所稱"雪東線",是目前登雪山之最主要路線,日治時期,因太魯閣戰爭之影響,加速日本對雪山之測量與探勘,日本大正 4 年(1915年) 7月,"蕃務本署"測量技師財津久平完成雪山高度測量,得知此山為日本國境內第二高峰(次高山),鹿野忠雄博士在1934年發表論文,記錄到雪山有大小35個圈谷地形,提出冰河遺跡存在於台灣高山之說法,震撼各界。
===

此時室外溫度約15度,全員配戴好頭燈,等帶領隊一聲令下,將體驗第一次的摸黑夜行了。

在寂靜黑漆山林間,僅吾等一行逐級摸黑上山,先前如未稍為調適精神狀況,應該多少會感到疲勞。依據以往經驗,過亮的頭燈反而使瞳孔收縮,可視範圍更為有限,所以有時以弱散光型態來照明。

黑暗中的里程碑

抵達七卡山莊後,其他隊的成員已經入眠,為免打擾他人睡眠,快速卸裝、鋪好睡墊及睡袋後,盡快入眠。一如往常,登山第一日都睡得不好,精神狀況不佳,但小可此時卻適應絕佳,一早起床精神奕奕。我好像對枕頭滿有需求的,看來還是得買一個好貨~睡袋悶熱,也是另一個影響睡眠問題。

"七卡"名稱由來有許多,但"目前"個人較為支持之說法,此山莊據說為救國團所建,當年開發此一最近路線經雪山東峰直上雪山,鼓勵年輕學子參與登山活動,但當年無法車行至如今之大水池登山口,沿當年行山處走至此處約為七公里,故稱七卡(7K)山莊,建物較為老舊,水源卻相當充沛,作為遮風避雨之山莊,相當合適。

小可對於山莊非常好奇,四處奔走觀看。


床版是木架製成,鋪有薄墊,但因年久,隔熱功能已散失,所以我都自己攜帶睡墊,幾次下來,Trerm-a-Rest不愧是自動充氣睡墊王,效果不錯,但應選適合的產品來使用,其隔熱確實相當理想。



豐富的登山早餐,由協作員"北極熊"全程負責本次我們的伙食。

登山式的早餐,標記著本次登山行程已經正式展開囉。

七卡山莊使用年限也已經相當久了,設備狀況已經老舊。

往三六九山莊的5K,是今日即將前進的路線,依據先前資料,將一路上坡經哭坡後,以等高路線前進,登此行第一座百岳,雪山東峰(標高3201米,百岳名列73),隨後抵達三六九山莊。
行前進行一段解說
球蚜科的蚜蟲在雲杉嫩枝條上所造成的蟲
太陽已高,即將出發。




玉山金絲桃
台灣原生種,分部於海拔2400-3990公尺之高山。常見。小面積群落分佈。

越往上行,逐漸出現之針葉木是越巨大。
松羅越來越多,標記著此地在某些季節水氣甚豐。
錯節的盤根,走來也是不輕鬆啊。
再往上行,路況是更加原始,暴雨流失的表土,使構築之木階梯失去作用。小可跟著重裝大人一步一步跨上為大人設置的階梯,高度對於兒童來說,是很大挑戰。


越往上走,展望越開,四周山巒已逐漸出現眼前。

3.5K休憩處用行動糧,第一次使用小黃瓜為行動糧,相當不錯,富含水份及維他命C,唯一缺點是重量。

協作員整理好七卡山莊的東西後上路了,前往三六九山莊,他們的工作相當辛苦,高山糧食確實不易,如是缺水區,那就更辛苦了。

逐漸離開混生林區,箭竹、針葉木將成為此後主要景色。

玉山石竹
Dianthus pygmaeus Hayata
台灣特有種,分部於海拔1500-3990公尺之山區。

阿里山龍膽總是開在向陽坡
野薄荷
Origanum vulgare
巒大當藥
Swertia macrosperma

玉山抱莖籟簫(白花香青)
Anaphalis morrisonicola
 
玉山抱莖籟簫(白花香青)
Anaphalis morrisonicola
虎杖

梅花草

亞毛無心菜
Arenaria subpilosa

大霸尖山酢漿草
Oxalis acetocella subsp. taimoni
玉山金梅
Potentilla leuconota


山艾 (川上氏艾)
Artemisia kawakamii


雪山艾
Artemisia tsugitakaensis

台灣馬蘭
Aster taiwanensis
地刷子
Lycopodium complanatum

"一枝黃花"

台灣龍膽
Gentiana davidii var. formosana

在氣喘吁吁後,終於抵達...哭坡,望著山頂...

哭不出來...

看著"哭坡,不哭"的風趣解說牌,上路吧。

此處路況,簡單說,因為從七卡以來一路上坡,此處將直攻稜線,因此是一段陡上坡,嚴格說來,看來路長,事實上應該還好,只是段差較大,重裝行走耗能甚大,兒童走來尤其辛苦就是了。


沿稜路,一方為草坡,一方為樹林,此種情況最常見之原因,就是一方為火災燒毀,至稜線不再下燒而停止;或是一方氣候嚴苛所致。

九月的巒大花楸,已經逐漸嶄露顏色。




此處開始為接近等高路線,在稜線上下游走,低矮植物以箭竹為主。
高山環境加上一路上坡,小可已經面露疲態。



已見雪山東峰山頭,原來就在路徑旁。

即將登上本次行程第一座百岳,環腰路線為不登頂直行三六九山莊。

9/10 下午2:23登上雪山東峰,三等點6304號。

東峰後沿另一側下坡續行,旁為直升機停機坪。
中間小白點,為目標三六九山莊(回程霧散補拍)
此去鐵杉逐漸多了起來,而且多是相當巨大。
高山沙蔘


沿途所進行部份生態解說
玉山山蘿蔔
一顆很漂亮的樹
沿途的蕈類還真是不少
下午3:50,見到三六九山莊出現在前方。

三六九山莊,海拔3100米,一般視為雪山攻頂的基地,其實此一山莊甚值得進一步認識,此山莊建在甘木林山(海拔3666米)東側斜坡中段,當年此山測約3690餘米,故稱三六九山莊,平坦腹地有限,一遇山林火災,就不免為火圍困命運,因此迄今僅見山莊附近幾米有較高箭竹,其餘均是低矮植被,幾乎每三、五十年,附近均易發生火災狀況,最近一次是2008.12.20。

目前三六九山莊設有床位106人,假期經常滿載,有取水台、廚房(原為淋浴空間及廁所),生態廁所一間,因腹地小,似無適合之大隊紮營空間。


從影像之模糊,可以判斷攝影者之狀況似乎也不怎樣...

生態廁所

據說當年設計承載量為八人,如果真如此,真是不可理解之設計,因無法負擔使用人數,因此需定期清理,垃圾由志工定期背負下山。

生態廁所內部空間,味道多少是免不了的,我在乎的,倒不是味道,而是很怕口袋裡有東西落下去,那就是噩夢了。
太陽西沉前,溫度可達15度,半夜約在6.5-7.5度間,與登山口溫差約7.5度(一般說法是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6度,雪山登山口2140米,三六九山莊為3100米)

三六九山莊原為林務局工作站,國家公園成立後曾撥國家公園暫管,目前是否完全移交並不清楚,從林務局時代能保留迄今而歷經火劫,真不容易。
又到豐富的高山晚餐時刻

9/11 是預計登頂日,夜間不知是高山因素或頭部保暖不足,引發頭痛而影響睡眠,正盤算如狀況不佳,恐無法登頂,但於服止痛藥後狀況改善而睡去,睡眠時間雖縮短(2-3小時),但次日起來已完全無狀況,豔陽高照日,登頂活動即將出發了,將不必要裝備卸除,以原行李包準備登頂前進。


離開山莊後為一路之字型上坡,經水源叉路口,左轉不直行,續往上方黑森林入口前進。


因火災所形成之白木林逐漸消失,上方黑森林界線清晰可見。

高山百合所結的果實

即將進入黑森林

不管黑森林有多少傳說,這片巨木鐵杉純林只能用感動形容。

正在辛苦數年輪的小可


親手撫摸這樣的大樹,相當不容易。

行經碎石石瀑區,碎石之行成,據說與岩質較碎弱,熱漲冷縮有關。

冬季此處行山,滋味必然不同。
水源區,據說早年三六九山莊水源不足,必要時須上至此處取水。

林蔭下一片綠色地毯


逐漸接近圈谷處,出現造型特異之玉山圓柏

千元鈔植物---玉山薊

逐漸邁出黑森林,瞬見壯闊之雪山圈谷。

氣勢懾人之北稜角出現眼前

一般人多僅見圈谷,事實上圈谷前方可見一串聖稜線山頭

以排山倒海之氣勢,面向岳人而來的圈谷。


此行B隊隊員合影,A隊隊員預計經主峰下翠池,目前在上方稜線處,所以這張照片也算全員合照了。
圈谷底部為10K,續向上行了。

究竟是否冰河遺跡圈谷亦或僅為崩谷,學者爭論不休,近期(1999)因學者認為發現擦痕等痕跡而再度認為係冰河地形。




這800米看似不遠,但一路上坡,因海拔高,走來可是氣喘吁吁。


非常清楚的結核

玉山圓柏(殘枝)



一等三角點,已經折斷遺失了。

雪山頂"筍香豬油拌飯",也算是慶功宴吧。(最近又漲價一波了)

已被植物掩蓋之山友紀念碑,無論傳說有多少,基於尊重既有,自不宜踩踏或破壞。

雪山,有西方英文名"Mt. Syivia"(Google Earth目前標為Mount Syivia),日本時期為"次高山",國府曾更名"興隆山",雪山則為泰雅族人稱此山為Sekoan之音譯。


玉山當歸,標示著完滿雪山行,是該回去的時刻了。

是登山杖所造成的嗎?有點不可思議。

午後此處風雲間歇湧起

被大樹爺爺保護的小可,足見此木之巨大,而黑森林中與此相同大小之巨木四處皆是。


8.1K處,領隊經由無線電,得知他隊隊員在主峰附近發生疑似高山症狀並請求支援,領隊在此將隊員行李託負於我,請我將本隊帶回,他將回後方協助我隊第二小隊,並由領隊或副領隊一人往後方支援該登山隊伍,領隊並請我將目前已知狀況告知山莊志工管理員林大哥,並協助建立無線電連線。

另一位山莊志工已經經由山下管理站之通知(山友通報119,由消防局通報至本路線登山口及山莊),得知有狀況,出來在山莊外守候,詢問路過登山客情況,直至我們通過,才較清楚情況,當下我將情形簡單告訴他,隨後趕往山莊將隊員託付行李安置後,將無線電取出,協助志工建立山上後方與山下管理站之聯繫,嗣後由消防局及國家搜救中心處理。

此時幸運得知狀況已經解除,原以為此事件至此結束,但邇來因山難事件搜救中心遭遇不少指責,因此對事件均不敢大意,除一再確認,並要求報案人回報情況,據說國家搜救中心也派了留守,並有醫師加入研判,除第一波人員在此同時已經抵達登山口待命,救護車已抵達外,第二波人員已從東勢預計趕往此地,國家搜救中心醫師認為三六九山莊海拔過高,風險仍在,要求全隊立即撤退下山,事後聽聞此隊於午夜抵達登山口,行進速度看來很快,此任務編組至凌晨始正式解散。

三六九山莊前壯闊之雲海景象,除了走路、休息,希望大家都能多停下來欣賞山景。

今晚的晚餐竟然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人蔘雞,應該可以算是豪華版了吧。

次日,即將走行7.1公里下山,不得已,三點起床,用完早餐,四點出發了。

夜行中的小可,背包更顯的巨大。夜行的好處,在於可專注,不易悶熱;缺點就是路況掌握了,小可頭燈為緊急用燈,本次實作顯示無法勝認夜行所需,可能需補一盞頭燈。

天空亮得很快,抵達東峰前,反射的陽光已使我們不再需使用照明,再度上踏上雪山東峰,在此欣賞日出,雪山東峰高度雖僅有3201公尺,但四週展望絕佳。
隨後經哭坡、3.5K休息處,抵達七卡山莊,在此遇見了野生獼猴,就在山莊前活動,因此據說山莊門要關好,否則可能有動物侵入破壞,休息後,繼續下抵大水池登山口。在下山過程中,腳底部之衝擊、摩擦較大,短程無所謂,但7公里餘之行程,確實需尋找改善方案,除鞋墊外,比較多人的作法是雙層著襪。




終於再度抵達0K出發處

因夜行出發來不及欣賞的大水池景象,這一個角度,是當年激起我對於雪山有興趣的原因之一,一說原是灌溉用途。

本次行程,到此告一段落,相信此行對於大家都有自己的收穫,隨後全員至武陵農場簡單沐浴後,轉往宜蘭舉辦慶功宴,一路跟著中秋車潮塞回台北後,結束此次旅程,也標示著下一次精彩旅程的展開。

其實雪山行並不是很容易的,主要還是在於天候不易於掌握,許多有經驗的岳人,登雪山多次均未能順利登頂(網誌甚多可以查閱),而本次行程卻可在一路清朗天候下進行,次日台北又再恢復偶有陰雨之天氣,除天時地利外,領隊對於本次行程的用心,是相當不錯的(七卡山莊的高度調適、沿途豐富的解說、依據臨時要求帶部分隊員前往翠池、具備日文能力可惜未能發揮的小華副領隊),非常感謝。


來回10.8Km X 2 = 21.6Km

行跡下載(非商業使用)

雪山 Mt. Syivia



此行(目前)損失:兒童Marmot羽絨衣一件以及patagonia排汗衣等一包,頭昏腦脹下丟在三六九山莊了,唉...



2022-8-6 環七星山

上次來環七星山,是2021年的春分,至今正好1年半。秋分之前仍是大熱的「大暑」,據說台北市今天達36.4度,再來一次環七星山。 正是起點靠近公車總站,標示里程為13公里。但今日航跡資料,顯示至少為14.5公里。全程不算快,也不算慢,該休息好好休息,花了6小時。 如預期的,在小油坑...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