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6, 2018

2018-2-26 大正石船

弘法大師岩真是個神奇的所在,數年前,則輾轉知道「附近」有一新發現的「大正石船」,立即引發了高度的好奇。但幾次來訪,試圖約略尋找遍尋不著,加上公開資料有限,因此就耽擱下來,想不到一擺又是好幾年。



「大正石船」吸引我注意的地方:
一、網路均載明為設在台灣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之一。
二、在這樣一個有弘法大師岩的特殊場域附近。

雖然現在大家都稱為「大正石船」,或認為是八十八所靈場之一,但個人對此沒法確認,只是跟著大家一起這樣稱呼罷了。

想不到一晃數年,今春再訪弘法大師岩,再度想起此事,網路一查,發現資料已足,便利用短短時間,專程來看看。

北投的有趣,在於處處浪漫的氛圍。

前往大正石船的路線,已經走出路跡來了。

一轉頭,看到第一眼,原來想了許久的大正石船就在此處啊,從林間一撇,視線是狹隘的,站的地方也不容細細欣賞,但這樣第一眼的欣然印象,我想應該可以記憶很久不要忘記。

從網路上流傳的舊照片,從石亭形制及細節,應該可以確認就是同一個了。

這角度是最接近古老網路照片的角度的,如要拍攝網路同一角度照片,也許另外再找時間來,因為這方向坡度陡,路面均被芒萁掩沒,不容易通行。

靠近看,其實比想像大些,石材也厚實,四根石柱,應是在岩石上鑿洞插入後立柱,算是非常牢固的,上面有樑,外觀看似堆上去,但應該有對應的凹凸設計,可以穩穩定位放置,再上面則是屋頂,由四面石材所構成(目前第四塊已掉落地面碎裂,僅剩三塊),厚度其實不算薄,曲線及弧度相當雅致,上面再覆屋脊,由二塊石柱條合併雕成,正脊兩端的尖凸,使整個石亭不顯笨拙,在這樣杳無人跡的地方,已經屹立超過92年(1925~2017)。可能見識過絡繹不絕的朝山客,追尋心靈平靜走訪八十八靈所的巡禮者,如今卻靜靜在此山頭,望著山下仍然燈火渺渺的北投溫泉鄉,從1945年終戰迄今,轉眼又是半個世紀,令人感動。

1945年(或之後幾年),香火可能逐漸歸於平淡,石亭逐漸再隱山林,及至近年,才有好奇文史人、登山者再訪。


從懸崖方向,可以清楚看見大正十四年十月的刻字。



斷落的屋頂,可以看見山牆已斷,第四片屋頂已不在。


今日正月十一,北投正逢廟會遊行。

Sunday, February 18, 2018

2018-2-17 大崎頭步道、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山線)上擎天崗

瑪礁古道、內雙溪古道上擎天崗,是我在沉迷走遍陽明山山徑時,最常走的路線。這個區域的路線相互交錯,從頂山石梯嶺到平等里之間,數條縱向古道,從擎天崗分別開支沿著山尾稜往風櫃嘴、聖人瀑布、坪頂古圳、內厝、內寮等,又有一些橫向連結道路可以在其間漫遊。

2011年一段時間,非常沉迷,各路線走了又走、走了又走,多是一人獨行,偶跟家人朋友,不論天熱天寒,甚至下大雨,因為熟了,也不以為意,照走。

之間不知怎地,也許轉往別的區域,就比較不那麼常走,2015年想起來,又陸續回來走了幾次回味一番,之後又停了下來。轉眼,竟然已經是2018了,幾次遠望山頭,竟又興起念頭想趁機來看看。

年假時期,反而不如以往懶散,打定主意今天再來走看看,雖然之後天候稍變化,但出門時陽光仍然偶而透出雲頭,加上氣象局衛星回波並無訊號,因此還是決定成行。

捷運劍潭站大本營,新春期間,所有班次均有調動,本來打算搭乘最熟悉的小19從內厝站回味路線,但眼見需時40分鐘等待,實在太久,遂臨時決定搭乘小18從外雙溪路底坪頂古圳起登。

起站人不多,一位老伯登山裝扮,打量著我,眼見我沒有攀談意思,所以並無對話。小18從捷運劍潭站出發,車行至士林捷運站,上來許多乘客,然後多數乘客又如預期在故宮博物院下了車,少許人前行至終點站。

市區微陰天氣,下車卻見雨絲紛飛,心情七上八下,抬頭眼見山區一片雲霧壟罩,氣溫也低,因此對於是否能前行實無把握,一起同車登山裝扮老伯,竟又走向對面方向候車亭,似乎打算直接回去。此時我的盤算,此地路徑四通八達,即使雨勢變大不能上行,至少能步道、古圳、溪邊走走,再做打算。

走向大崎頭步道口,開始石階上行。

大崎頭步道是沿著梯田、農家,直至清風亭。豔陽下應是風光的梯田景色,今日細雨紛紛之下走來,卻是安靜清涼的色調,沿途我們三人並無多語,各自思索。


梯田正放水待春耕

13:20 清風亭,是一個位於步道四通八達要衝的所在,只走步道的朋友,走非正式山徑的朋友,都會在此交會,一家人看我們登山裝扮,問我們是否擎天崗走來。從公車站走大崎頭步道至此,約30分鐘。

我在此做了決定,先走走再看,一方面出於對此地理解的自信,一方面也因為判定雨勢大概就只會這樣子水氣瀰漫而已,加上走到此地,喚起逐漸忘懷的當年登山氣息。

13:36 這條路線之所以稱為瑪礁古道,是因為此路現行在瑪礁山尾稜上,瑪礁山又稱新圳頭山,標高550米。

此行只有一隊三口在林間靜靜緩行,冬春之交,生物活動也不再太過頻繁,加上氣溫低、微雨,更顯清幽林間氣息。


13:57 陽明山農場石碑

從這裡開始,就是一直上坡,直到擎天崗,初則坡較緩,越接近擎天崗,越陡些。

14:02 分叉路可以往內雙溪古道谷線,莫名的,想走看看(雖然都走過,但記憶模糊了)

14:07

越接近擎天崗,坡度就越上升,反正天冷,走來倒也沒太累。

14:24此地路徑較為分歧,除GPS導航,也需判斷現地狀況,選人多的那條,至少今天這樣天氣的午後,理應如此。

14:26 在路程後1/3,反而偶見林間開闊地,走來就是舒適。




14:28 以土所堆砌的土牆,功能用途眾說紛紜,個人比較相信早年是做牛欄之用。但因年久加上山行客走過二側時刻意開拓,已經多處頃杞,出現缺口。

越接近擎天崗,水源越發豐沛,積水成大小池,是牛隻最愛玩耍浸泥漿之處,周圍有盡是難行泥沼。

14:46 上行至擎天崗,離開山坳風勢更為強勁,受東北季風迎鋒面影響,灌木不生,只剩芒草。每次走這些古道,倒從不擔心路徑錯綜迷路問題,反而是每次上到擎天崗,總是讓人十分擔心找不到步道方向,尤其是典型這樣煙霧濃重的天候,只能依賴電子設備標定方位加上經驗現地判斷。 


即使如此,仍不能免俗的,走錯路徑,所幸經驗夠多,冤枉路沒幾公尺就知道不對勁。


14:53 走到2號堡,發現路跡向下,豈不又走回內雙溪,立即重新標定方位。

15:01 總算回到還行步道,完成路程。

 整個擎天崗,是這樣一個能見度僅有20米的景象。

回程車上,無意間發現螞蝗也跟來了,完全沒料到,雖然已被咬過,沒啥大不了,但不舒服感還是難免。

有人就不是那麼幸運了,哈哈哈。不過有人說過,必須被螞蝗咬過的登山客,才算轉大人(誰說得啊?)

本次全程4.8公里,全程2:13(從公車站至擎天崗環形步道),上坡583米,下坡44米。

高程圖

2022-8-6 環七星山

上次來環七星山,是2021年的春分,至今正好1年半。秋分之前仍是大熱的「大暑」,據說台北市今天達36.4度,再來一次環七星山。 正是起點靠近公車總站,標示里程為13公里。但今日航跡資料,顯示至少為14.5公里。全程不算快,也不算慢,該休息好好休息,花了6小時。 如預期的,在小油坑...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