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6, 2011

2011-4-26 登山鞋初入門五原則

登山鞋初入門五原則(節譯自2011.4 BACKPACKER,完整內容請參考原文,黃字為個人意見及補充)

1. 重量


依據最常行走之地形選擇最輕量者。單日健行,橡膠低筒鞋是堪用的;但在阿拉斯加重裝越野,非重型登山靴不行。

(台灣之一般完善山徑高山(三季)、中級山及郊山,定位上使用輕型登山鞋是夠的)

2. 支撐


腳踝易受傷應選擇高統一些之鞋子以利支撐;腳板如易疼痛,應選擇硬底靴以承載更多重量;越野跑鞋對某些人來說也是可以的選擇。

(低筒靴較無避免扭傷功能,越野跑鞋trail runners美國很風行,台灣近年使用者陸續增加,外型類似跑鞋,但材質及機能採用很多登山鞋之配置,例如底材)


3. 防水與否


如鮮少在寒、冷之地區使用,選擇透氣佳及快乾者。

(台灣氣候及地型還是建議防水為宜)


4. 大小


腳型及大小是會隨年齡而改變的,即使每日不同時間也有些微變化,因此每次選鞋都需實際量測,趁傍晚腳部有稍微腫時去試鞋(近似於步行於山徑之腳型)


5. 試穿


穿上經常使用的登山襪去試穿,至少20分鐘,在模擬斜坡上下走動(有規模之登山用品店應具備)檢查打滑、壓力點及趾部空間。請記住,鞋子用久會稍微鬆弛,但長度卻不會變長。

(印象中好像只在一家看過類似的斜坡,但使用登山襪試鞋應該是非常好的建議)

Sunday, April 24, 2011

2011-4-24 走踏陽明山系列---從大屯國立公園到陽明山國家公園

1867 "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穆爾(Johm Muir)提出"國家公園"概念
1872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成立(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
1931 日本公布"國立公園法",指定富士箱根伊豆、阿寒、瀨戶內海等國立公園
1933 日本在台灣成立"台灣國立公園調查會",直屬總督府,以總督為會長。
1935 日本在台灣指定三個國立公園預定地:大屯國立公園、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進行調查研究。
1937.10.29 核定(日期說法不一,一說12.27)
大屯國立公園 92500公頃
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180000公頃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270000公頃
1938 台灣國立公園協會於大屯坪設立國立公園之家(山の家)。
1972 台灣公布"國家公園法"1984 成立墾丁國家公園(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
1985 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Saturday, April 23, 2011

2011-4-23 觀音山、八里


八里,河左岸,所稱"河",是淡水河,記憶中十多年及更早之前,此地並不是觀光風氣興盛之地,但隨著淡水河整治、渡輪行駛、八里開發、老街再造,已經成功連結兩岸,成為淡水八里塊狀遊憩區。

觀音山,清朝時即有禪寺創建,日治時期宗教風氣益盛,曾引進「西國33所靈場」這樣的特殊宗教儀式,民國後因大幅開發為墓地,因此此地雖在日治時期與陽明山系同列"大屯國立公園",卻也在民國後不再列入國家公園,但此地自清朝時期即為風水寶地,地靈人傑之事實,不也印證了觀音山之非凡性。

觀音山因地勢及氣流,賞鳥風氣極盛,尤其每年與台北鳥會舉辦活動,更是入門者初次接觸賞鳥最佳途徑,今日是以社團方式,參加北觀處與國光客運共同舉行之活動。

===
上次拜訪觀音山已經是兩年前了:2009-4-18

本次活動還配置領隊及響導


台北鳥會志工為民眾提供認識解說

嘗試看鳥跡,但聽到最多的回應是"在哪裡?在哪裡?"

引導式的問題及獎品,成功吸引小朋友注意。


此地真不愧是宗教風水寶地,大小廟不少,墳墓路邊就有。




花山院法皇石像

日本關西高僧花山法皇創立的所謂「西國33所靈場」,日治時代,把這種參拜模式引入觀音山,觀音山當時已經有不少禪寺,佛教氣氛興盛,沿山而建步道,每隔一些距離則放置一尊神像,共設置33座,最後並設置花山院法皇神像一座。信徒沿途參拜,目前台灣似乎僅存少數地點尚存有此類遺跡,觀音山石像,也已經不完整。


儘管今天因天氣不好,上升氣流不佳,還是觀察到幾次鷹在天空翱翔畫面。

楞嚴閣,建於1926年,觀音山石所建二層屋,未開放參觀,從外部看,觀音山石外壁依然非常完好。


山壁上野百合此時正盛開


本次未登頂,山頂景觀十分壯闊(按圖看放大180度全景)
轉往八里渡船頭,打算午餐的店已找到了。


清蒸蒜泥孔雀蛤,夠味有勁,來自紐西蘭。


小孩還是愛玩遊樂場


景點

經八里渡船頭,前往淡水。




行程其實非常短

從淡水河窺看八里及觀音山,觀音山已經不再被雲霧遮掩,山型美麗。

狛犬、石獅,其實裡頭有很多學問在。

馬偕博士塑像

夕陽時分在紅毛城完成今日輕鬆而懶散的行程

Monday, April 18, 2011

2011-4-18 圓山水神社

圓山水神社這個景點,應該是沿續天母供水系統而來,話說陽明湧泉等數水源匯集後,即送至天母,再沿中山北路一路下送,至現在"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所在,即"圓山儲水池"(目前已不再使用),再沿舊中山橋水管橋,送入台北市,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惜神社多數已破毀,僅留之遺跡則指定為古蹟加以保存。

神社原本係奉祀開闢水道系統而殉職員工以及"水神",是一個規模甚小,但形制卻完整之私設(水公司)神社,參道、水手舍、狛犬、石燈籠等一個不缺,在台灣應該目前應該僅存不多,印象較深為目前桃園忠烈祠之桃園神社建築。一說後來民國時改祀水仙尊王(大禹),但現場祭台僅有香爐及蠟燭,看不出有神位或神像在。"圓山水神社"背刻文字係昭和13年所立。

這景點就位在人潮極多之劍潭站旁,但遊客多往士林夜市方向或轉乘公車,越過中山北路至對面自來水事業處之人少之又少,此地無路標,又是水事業處大門,因此也許有些人探頭不知可進不可進又折返,加上假日水事業處關門,更使此地寥落無人跡,據悉在光復後亦僅有在此上班之公務員知悉此一殘跡而加以維護。

從下車後之劍潭站即可以清楚看見自來水事業處,圓山水神社就在其後方山坡中間,有一小O行路線上下,起終點就是白色辦公大樓。


穿越中山北路往對面前進


這地方其實是可以進去繳水費等接洽公務的,並不是不可接近的衙門,但假日不營業,門應該也會關上,較麻煩。

路旁階梯直上1-2分鐘即達

以往為"水源重地 禁止入內",現在顯然已經歡迎登山者一訪。

一人悠遊其實很舒適愜意

整座劍潭山區都躲著這類防衛型碉堡

這棟綠色建築,已經很難知其原樣,有興趣可參網路之照片,原有"活水頭"刻字在其上,現在竟已遭植物吞噬。



八角配水井

如不加維護,應該很快頹傾了。

甚有樹齡之大榕樹


民國所立之"飲水思源"碑

日人奉獻之石燈籠



狛犬顯然是日本時期留下來,下方刻著捐獻日人姓名,狛犬面對面對望,與中式獅子朝前方不同,日本神社之神獸多是面對參道,因祂們是神社守護者。傳統之狛犬,張口者為"阿型",閉口者為"哞型",而非公母之分。


祭台僅餘香燭,此祭台係民國所建之水泥建物,原祭台目前只剩基座孔位遺跡在現場。

水手舍

不知何用之遺址基台

2022-8-6 環七星山

上次來環七星山,是2021年的春分,至今正好1年半。秋分之前仍是大熱的「大暑」,據說台北市今天達36.4度,再來一次環七星山。 正是起點靠近公車總站,標示里程為13公里。但今日航跡資料,顯示至少為14.5公里。全程不算快,也不算慢,該休息好好休息,花了6小時。 如預期的,在小油坑...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