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7, 2013

2013-4-27 走踏陽明山系列---天母古道(水管路、草山水道系統)

 
一般人所熟知的天母古道,事實上是日治時期重要的草山水道系統一部。日治時期,發現台北有所謂環境衛生問題,因此必須興建自來水系統以改善。台北市第一套自來水系統,引自新店溪,也就是現在自來水博物館,但因人口增加快速,水源不足,因此必須擴展新水源,改在北區(陽明山區)探勘,1925年規劃,先後在陽明山區發掘:
 
第一水源:竹子湖南方1KM,標高541M,目前每日出水量8,000-10,000立方公尺,但實測遠不及此數。
第二水源:在第三水源前方水管橋的下方,當時已發現但沒有使用。因為第二水源的位置在第三水源的下方約40公尺,除上述水量不多、位標又低之外,若要使用這水源進入水道系統有二種方法。一種是將水加壓到第三水源的系統中,增加用電成本。而另一種方法是讓水管橋下降,水管路的位高也要降下,但會影響到位差下降後的末端發電效能。在1978年,政府開發了第二水源井,位在草山水管橋的下方,無論造形、水質、水量均較前兩者為遜,因位差尚需用電供水增加成本,復因水量不足而無法使用,任其溢流,七星農田水利會則沿山築水渠引水至「半嶺」的地方,就是翠峰橋那裡,供農民灌溉,故叫「半嶺水渠」。
第三水源:紗帽山南麓,天母古道,標高303.69M,目前每日出水量8,000-12,000立方公尺。
第四水源:位在第三水源井的下方約40多公尺的山崖,水質也良好,每日出水量1,000噸,因位差需用馬達抽水匯入第三水源井內,成為草山水系統中唯一一小段低水源加壓式系統。
 
第三水源及第四水源兩者加起來的總水量,據說比公館的觀音山下的那套水系統還要多。
 
 
經研判,決定引第一水源,下接第三水源,構建重力式水道系統,於1928年開工,1929年完工,1932年啟用,將水經現今天母古道,中山北路,經圓山配水池(現在捷運劍潭站對面,自來水事業處後方),經(舊)中山橋,進入市區,送抵總督府。
 
 
 
第一水源位於現在大屯瀑布上方之"第一接續井"(標高537.70M)
 
第一接續井向下之明鋼管
 

第三水源,上有"湧泉臺"字樣遺跡,後有"昭和..."等不明字跡。

依例,水源重地,平時嚴禁進入(此水源仍供天母部分地區使用)。水質已經砂石層過濾,自然經岩縫湧出,水質潔淨,礦物質適當,水質本身已達包裝水水質標準。湧出泉呈現亮亮的青色,完全自然,雖然每年都來看她,但每次看到這樣的水色、水質、水量,以及自然湧出,仍相當感動。

只有今天,可以自湧出口直接取水飲用,平時大門數道深鎖,嚴禁進入。

草山水管橋。下方有二種輸水管,來自第一水源的,衝力大,水管較需維修,使用活動蓋板;來自第三水源的,較無衝力,因此橋面就不做成活動式了。

安靜的天母古道,呈現雨後及清晨的雙重清爽,一人散步,聽著音樂,至高享受。

(驚)活雞,頭上出現"H7N9"字樣...

三角埔發電廠,似乎有經過系統化的整理,較為清爽。


原始發電機組


Saturday, April 13, 2013

2013-4-13 紅河谷越嶺(前段)

原本預計由熊空越嶺紅河谷,但因連日陰雨,溪水可能影響越渡溪流,為安全及避免無法回程的尷尬,臨時改為紅河谷前段郊遊行,等級瞬間降為幼稚園級了。倒是天氣,雖然一路陰天,卻僅有一小段落雨,相當好。
紅河谷景觀大橋

環河二號橋旁淨水場,由此起程。


因連日陰雨,所以山澗水流也不小啊,但因為前段均已經整建鐵橋,所以涉渡無困難,但要小心腳滑~

從鐵橋越溪


"只有遠傳,沒有訊號。"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今日行程,只到工寮即止。8:10出發,9:40已達目的地,只好慢慢嗑瓜子、泡咖啡了。

原來今天TNF也在此地舉辦100K越野賽啊。

雖然只走了8K,在車上大家倒是還滿開心的

現在登山的女傑果然是遠比男生多的多~

2022-8-6 環七星山

上次來環七星山,是2021年的春分,至今正好1年半。秋分之前仍是大熱的「大暑」,據說台北市今天達36.4度,再來一次環七星山。 正是起點靠近公車總站,標示里程為13公里。但今日航跡資料,顯示至少為14.5公里。全程不算快,也不算慢,該休息好好休息,花了6小時。 如預期的,在小油坑...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