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4, 2016

2016-1-24 陽明春雪

基於負北極震盪的原因,寒潮襲至。台灣在幾天之內再度全台冷透透,雪線位置(註:非正確嚴謹的"雪線"定義)氣象局將其從1000M下修至600M,甚至許多低於600M的地方,也紛紛下雪。

陽明山上"屯山積雪",是知名陽明山"十大傳奇"之一。當然在做足防寒措施後,萬難捨得不親自看看。然而,陽明山降雪,最大的挑戰,永遠是交通,要不就是道路封閉塞車上不去,要不就是及早去忍受酷寒,然後可能下不來。

這次擬定攻略,然後用一半,所幸相當順利。計畫使用公共運輸,以免塞車、無法停車、碰撞等麻煩事,預計使用清天宮上面天山路線,沿途視情況判斷,此路線的好處,是小6班次多,且路程對於經驗者並不遠,尤其在巴拉卡公路封路後,欲上大屯山經此途並不比較困難。

本次北投下雪,海拔直降到大約為400M,紗帽山半山腰以上盡皆白頭。而事實上,在北投站沿途,即見雪花紛落。

此波寒潮,大數據的預測,在超過10天前已見端倪,但我國官方氣象資料,向來倚重經驗值修正,直至數日前,才正式發布預警,且持續向下修正,依據氣象法,其他單位似乎也難以啟口進行災害預報,日後如何檢視、利用此類資料,既能提早預警,又能避免使民眾過於焦慮,是接下來的課題。

防寒措施,有能及時採取者,例如遊民及艱困孤老民眾的關懷守護機制,也有根本無力回天的情況,例如農漁牧。我國農漁牧產業,所處環境本即不具備此類嚴重寒潮防備能力,經濟上,難以期待民眾投資設置相關措施防備半世紀、甚至一世紀一見的寒潮,在制度上,個人實在懷疑臨時措施的效益,制度上似乎只能啟動災害救濟。至於可以臨時啟動之措施,例如遊民及艱困孤老民眾的關懷守護機制,本次似乎也有見啟動,只是畢竟並非常見景況,措施難免局部之憾。

行程從近午抵達北投捷運站展開,寒風中等車比爬山還辛苦,欲上山的民眾排成一長串人龍,這也是使用公共交通之必然。

清天宮站,步道起登處。甫抵不久,雪就持續落下,真是令人稱奇,此地海拔約440M。

車上乘客看著新北投站外竟然偶而落下雪花,均感到驚奇而不可思議。雖然雪看得不算少了,但這樣的氣氛不覺地讓人都會跟著雀躍起來。

清天宮滿滿人潮,是在等待回程小6,不過在我們下山時,此地因人車過多,已經實施交管,公車已經無駛抵清天宮(終點站)。

農作物在此波寒潮必然受創慘重。

此地的植物象,從來不是為適應低溫冰雪而存在,此波寒潮之影響,可以持續觀察。

步道本身結凍,走來可是要小心。白色降雪將景緻壓縮為近乎黑白的景象,很難想像就在此地看到。 

雪地、山澗、亞熱帶 。接下來,帶你們走入秘境,小心積雪腳下,請跟著步伐以免失足掉入溪澗或水潭。

這兒是秘境,沒有人進來,積雪雪白地、靜靜地躺在石屋遺址上。知名的石屋聚落,下雪的此時,杳無人跡。

積雪相當深啊,粉雪,而大雪仍在持續飄落。 

(驚!!)這太大了,打到人要送醫好嗎~

很難想像就在亞熱帶的台北


低溫之下的能量補充,實在是相當重要啊。在面天坪,偶見大雪撲身襲來,必須舉臂或傘阻檔迎面的雪花,相當驚奇的體驗。

此地氣溫顯示為-1~-5度 



在此放上雪球"巨"作,果然馬上吸引很多人來拍。 

這是粉雪吧~  

來一筒,真是太好呵。

真是難得的大考驗,對人跟裝備來說都是。


陽明山氣象資料。

全台落至10度以下。

重要紀錄
陽明山竹子湖站(1937年設立)1月24日-1.5℃(原紀錄-1℃)。
台北站(1896年設立)在同日下午4時05分下霰,是設站以來首次。

2022-8-6 環七星山

上次來環七星山,是2021年的春分,至今正好1年半。秋分之前仍是大熱的「大暑」,據說台北市今天達36.4度,再來一次環七星山。 正是起點靠近公車總站,標示里程為13公里。但今日航跡資料,顯示至少為14.5公里。全程不算快,也不算慢,該休息好好休息,花了6小時。 如預期的,在小油坑...

Hot...